液氮安全使用说明
一、物理性质
氮气是一种无色、无味、无臭、无毒和不可燃的气体,分子式: N2 ,分子量 28 。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 1.250kg/m3 、熔点为 -210.5 ℃、沸点为 -195.8 ℃。液氮无色透明,易流动。
二、化学性质
通常条件下,氮对于大多数反应物都是相对惰性的。室温下元素氮能够被固定在生物系统中。这种过程的机理现在还未知。另外,新近研究已显示,某些过渡金属络合物能与大气的氮迅速反应。在高温下,氮变得比较活泼,并能与氢、氧和一些金属结合。
三、物理化学危险
无色无臭气体,比空气轻,不燃烧。有窒息性,在密闭空间内可将人窒息死亡。若遇高温,容器内压增大,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。
四、健康危害
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,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,引起缺氧窒息。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,患者最初感觉胸闷、气短、疲软无力;继而有烦躁不安、极度兴奋、乱跑、叫喊、神情恍惚、步态不稳,称之为“氮酩酊”,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。吸入高浓度,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、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。潜水员深潜时,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;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,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,压迫神经、血管或造成微血管阻塞,发生“减压病”。
五、环境危害
该物质对环境无危害,但氮大量排放时会使密闭空间的氧含量降低,有缺氧窒息的危险。
六、事故响应:如发生泄露,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。切断气源,然后抽排或强力通风。漏气容器不能再用,且要经过空气置换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
七、急救措施
皮肤接触:皮肤接触液氮,易导致冻伤,如果发生冻伤:将患部浸泡于在38~42℃的温水中复温。不要涂擦。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。使用清洁、干燥的敷料包扎。如有不适感,就医。
眼睛接触:立即翻开上下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,就医。
吸 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呼吸心跳停止时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。就医。
食 入:漱口,饮足量温水,立即就医。
对施救者的忠告:如发生上述危害,施救者应立即将患者脱离高浓度区域,至空气清新流通,对患者进行施救并及时就医,遵医嘱。施救者注意穿好防护用品,防止冻伤。
八、消防措施
灭火方法及灭火剂:氮气不燃,切断气源。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。
特别危险性:若遇高热,容器内压增大,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。
保护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:消防员从上风向进入,个体防寒防护、戴防寒手套及安全防护面罩,全身消防防护服、消防防护鞋等,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。
九、泄露应急处理
小量泄露:合理通风,加速扩散。
大量泄露:设置警戒,加大通风,泄漏容器要妥善处理,修复、检验后再用。
应急处理程序:1、尽可能把气体来源阀门关闭,并按事故报警程序报告。2、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,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。3、迅速切断泄露源。4、防止气体积聚,对现场抽排或强力通风。
环境保护措施:无污染,但氮大量排放时会使密闭空间的氧含量降低,有缺氧窒息的危险。保持警戒,待环境含氧量恢复正常值后撤销警戒。
十、防护措施
呼吸系统防护:一般不需特殊防护。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%时,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、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。
手防护: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
眼睛防护:一般不需特殊防护
皮肤和身体防护:穿一般作业工作服
特殊防护措施:避免高浓度吸入,进入罐、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,须有人监护。
十一、储存:不燃性压缩气体。储存于阴凉、通风仓间内。仓温不宜超过30℃。远离火种、热源,防止阳光直射。
十二、废弃处置
残余废弃物:可直接少量排入大气
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:放置空气中自然气化或用干燥空气吹扫置换。
废弃注意事项:通风要良好,严防出现高浓度聚集。
十三、运输注意事项
不燃性压缩气体,保持容器密闭。运输时气瓶戴好瓶帽防震圈,防止日光暴晒,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。公路运输时要按照规定路线行驶,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,运输中途停留时应远远离火种热源、高温区、生活区。